- 長到無倫,整整一個下午才把它看完。
- 風景優美,攝影功夫一流,場景選擇也一流。
- 用今天政治正確的角度去看,可能又是又一部被批為白人中心主義的電影了。
- 英雄vs 被救者,白人vs 土著。表面述說土著如可保家衛國,但實際把他們刻劃得冷血、血腥、茹毛飲血之野蠻民族,注定要被白人清洗被白人教化。
- 看完就想看台灣同樣以土著為材的電影《賽德克·巴萊》,應該比較一下。兩片都用土著語言為電影的語言。
Thursday, May 27, 2021
Dance with Wolves 與狼共舞(1990)
Thursday, May 20, 2021
Thursday, May 13, 2021
Dangerous Encounters of the First Kind 第一類型危險 (1980)
- 在這個BLOG裡看到有人說徐克這套經典作品,竟然在YouTube上找到,質素還不差。
- 暴力美學。
- 七十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新浪潮,本土主義萌芽,一群從電台起家的導演進入主流,拍出了多部香港電影。這群導演到今天仍是領軍人物。
- 一直沒有做香港的電影研究,應該從這個暑假開始,重讀香港史。
- 是什麼原因成就香港的新浪潮?跟台灣甚至世界電影史有關連嗎?
- 這批新浪潮電影有什麼特徵?有共同的語言嗎?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使用相近的電影語言嗎?
- 英國政府的角色的是什麼呢?
- 67暴動對這群導演的影響有多少?土共的暴力對導演運用暴力美學呈現當下香港社會有多少?
- 警察的角色如何?
- 炸彈、墳墓、貓、血漿、警察、外國人,有很度的功夫(?),誇張的槍戰
- 一組討論如何定義香港的新浪潮:很有意思。
- 這篇影評高度評價電影:佳作
Thursday, May 6, 2021
Cliff Walkers 懸崖之上(2021)
山長水遠,開了一個小時的車,終於到戲院,坐下。這是打針後第二套電影。
大導演作品,大雪追逐的場面緊張,剪接緊湊,街巷追殺快慢適宜,抓緊了觀眾,全部交足功課。
但是,電影除了交代大時代的背景之外,其餘一切模糊處理。是的,我知道這電影是九一八之後,中日交戰期間發生的故事。然後,四個受蘇聯訓練的特工被國軍「特務」包圍。原本以為四人分兩隊去拯救一個莫名其妙被日本虐侍的見證人,結果原來是國軍(偽滿?)反共特務的反擊戰,欲抽出共產黨在其黨的間諜。所以這是一部間謀反擊間諜的電影。聽上去,很吸引,但電影的表達的就是離地。
外景不像中國,像歐州,很童話。人物服裝整齊程度讓人嚇壞,民國的審美也太美!然後人物都是吃西餐喝紅酒,這是側面反映民國時期的腐敗嗎?共產黨不像共產黨,中國不像中國。
秦海璐的角色是什麼?就是為了一場不為什麼的逃走大追捕嗎?然後最後兩個孩子莫名其妙的回到身邊,她怎麼最後成了一個村姑呢?然後,最後一場就是要你流淚而拍的嗎?究竟在電影的function 是什麼呢?
然後,本來特工的任務是拯救一個見證人,電影沒有交代過任何這個過程。而最後見到其面目,也太弱了吧!選角太符合觀眾的期望。
總結這個電影:很好的剪接,但故事是什麼?人物的連結是什麼?拍這個電影是為什麼?
============
參考用
登徒
張藝謀首拍諜戰題材,以驚悚類型作主軸,在偽滿洲國哈爾濱,發展了一場特務對特務,埋身肉搏的心理戰。這片有趣是,在特務身份大部分曝光,消息不通下,卻仍能峰迴路轉,在人物關係、氣氛和布局中,推陳出新。那是關於忠誠和背叛,信任和謊言,人人都是戲子,故戲院成象徵性場景。張藝謀重構了一個真情感全都不動聲色,遏抑而內斂,靠著暗號和密碼心領神會的謊言年代,在紛飛白雪的冷酷異境中,潛藏了他對家庭的愧疚和無奈,同時遙遙向暴力爆棚的黑幫犯罪片及充滿反諷的黑色電影致敬。于和偉演的周乙好得無話可說,最後刑場抽烟戲,真情感都在一瞬間,含蓄至極。
葉七城
從四名共產黨特工空解雪嶺,張藝謀導演帶領觀眾走入一個兇險的諜戰世界,既要面對偽滿的漢奸敵人,還要被變節的接頭人出賣,敵對陣營的博弈,製造緊張氣氛。中段主線轉移到另一重要人物周乙(于和偉飾)時,情節顯得拖沓,較為失色。
四名特工的任務是要救出目擊者,和國際揭露日軍在東北的不人道罪行……所以共產黨很早便知道打「國際綫」的重要性。幾位主要演員均表現出色,劉浩存與張譯在《一秒鐘》(2020)後再遇張藝謀,角色有更多的發揮機會。劉浩存眉清目秀,是繼章子怡及周冬雨之後的重大發現,期待她更上一層樓。
Wednesday, May 5, 2021
文學與電影改編 (筆記)
洛楓老師的分析太精彩,以下是筆記。
類別
一、作品改編
- 古典文學
- 現代文學
- 外國文學
- 流行文學,如金庸,李碧華、亦舒
- 網路文學
三、文學作家參與改編電影
文學 -- 以文學、語句,語意與修辭,一頁一頁,直線
電影- 聲音、畫面,影像,聲音同步,前後景均可以有故事
象徵/比擬兩者都有。一個從文字,由讀者自行去想像。但電影,就看導演和編劇如何表現高濃度的文字
setting :文字,白描、象徵、轉述
電影:鏡頭,連接還是並置,有空白由觀眾自已去連接
人物角色:文字來建構人物的形象,電影就是選角,什麼角色去演,能否附合觀眾的期望。每人心目中都有對人物形象的想像,會有落差,然後就批評不忠於原著。
沒有可能其至不需要忠於原著。忠於原著的不一定是好看。
改編重點有三:
- 導演、編劇本身都是讀者,他們有自已對作品的理解
- 演員的介人,有可能改變了角色。演員的主體。
- 文本的時空,時代的意義。 作品可能隔了幾百年之後,然後再改編,過程一定加了導演自已時代的背景。作品的時代價值與意義。
1987 胭脂扣
- 香港的懷舊電影,是第一個浪潮。草簽期間,who am i。
- 1930 唐西類型。
- 1960 香港現代化的進程
- 本土文學本土歷史的開端
- 香港人從何而來?周星馳的西遊記都是在問一樣的問題。
- 電影跟小說很多不同。
[未完]
Subscribe to:
Comments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