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楓老師的分析太精彩,以下是筆記。
類別
一、作品改編
- 古典文學
- 現代文學
- 外國文學
- 流行文學,如金庸,李碧華、亦舒
- 網路文學
三、文學作家參與改編電影
文學 -- 以文學、語句,語意與修辭,一頁一頁,直線
電影- 聲音、畫面,影像,聲音同步,前後景均可以有故事
象徵/比擬兩者都有。一個從文字,由讀者自行去想像。但電影,就看導演和編劇如何表現高濃度的文字
setting :文字,白描、象徵、轉述
電影:鏡頭,連接還是並置,有空白由觀眾自已去連接
人物角色:文字來建構人物的形象,電影就是選角,什麼角色去演,能否附合觀眾的期望。每人心目中都有對人物形象的想像,會有落差,然後就批評不忠於原著。
沒有可能其至不需要忠於原著。忠於原著的不一定是好看。
改編重點有三:
- 導演、編劇本身都是讀者,他們有自已對作品的理解
- 演員的介人,有可能改變了角色。演員的主體。
- 文本的時空,時代的意義。 作品可能隔了幾百年之後,然後再改編,過程一定加了導演自已時代的背景。作品的時代價值與意義。
1987 胭脂扣
- 香港的懷舊電影,是第一個浪潮。草簽期間,who am i。
- 1930 唐西類型。
- 1960 香港現代化的進程
- 本土文學本土歷史的開端
- 香港人從何而來?周星馳的西遊記都是在問一樣的問題。
- 電影跟小說很多不同。
[未完]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